2013 Iron Man 3 038 Boris Kaeloff as Fu Manchu 03

鋼鐵人3裡的滿大人與「傅滿洲」──一個中國壞蛋的經典形象(二)

文/Emery(電影裡的歷史角落)

 

三、 1920 - 1980 年代的傅滿洲電影

傅滿洲成功命中了潛在於西方社會裡的黃禍恐懼症,這使得羅默的作品迅速在英國竄紅,並且很快地便把版權賣到了美國去。那時候的美國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高漲的排外情緒當中,你如果有看最近的電影「大亨小傳」(The Great Gastby, 2013)的話,裡頭的湯姆就一直在碎念著有色人種如何如何,他不是還提到了一本叫做《有色人種帝國之崛起》的書嗎?那是真實存在的著作。所有這些電影裡的細節,其實就反映了上述的排外情緒,而傅滿洲也剛好趁著這個勢頭登陸美國,把他所代表的黃禍恐懼,再度推升到一個高峰。

 

此後,羅默在傅滿洲主題上的持續寫作,也讓他在美國賺到翻掉,後人估計他至少靠著這個壞蛋的故事掙了快兩百萬美元──而且是 20 世紀中葉的兩百萬美元,整個就是有錢到不行。據說在傅滿洲走紅以後,羅默還一度把他的簽名的首個字母給改成了美元的符號,變成了 $ax Rohmer ,真是說有多跩就有多跩。另一方面,由於傅滿洲的成功,美國的一些小說出版商也順勢推出了同主題的仿作,例如下面兩個 1930 年代小說雜誌的封面,一看就知道是傅滿洲故事的翻版,可見這種壞蛋中國人的小說劇情,在當時確實是受到相當多讀者歡迎的。

2013 Iron Man 3 032 Yen Sin and Wu Fang1930 年代兩個非常明顯的傅滿洲主題翻刻。這兩張雜誌封面裡的傅滿洲概念,除了人物造型以外,同時也體現在「peril」、「Dr.」、「mysterious」、東方奇幻元素,以及白人女性遭受威脅等等細節裡面。

 

然而,傅滿洲的經典形象之所以能夠在西方世界歷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小說的不斷創作以外,還有很大的一部份,應當歸功於 20 世紀迅速崛起的美國電影產業。實際上,早在默片時代,電影公司便已懂得將具有觀眾基礎的賣座小說給搬上大螢幕,讓電影和書迷搏感情,而大受歡迎的傅滿洲系列小說當然也不例外。到了有聲電影出現的 1920 年代末,大名鼎鼎的美國派拉蒙影業旋即接過這個主題,拍了一部賣座大片「神秘的傅滿洲」(The Mysterious Dr. Fu Manchu, 1929),並且捧紅了在片中扮傅滿洲的華納歐蘭德Warner Oland)。日後,這個長了一副東方面孔的瑞典裔美國人,還在好萊塢演紅了另一個中國刻板印象,也就是偵探陳查理(Charile Chan)1

2013 Iron Man 3 023 Warner Oland as Charkie Chen and Fu Manchu歐蘭德的陳查理與傅滿洲扮相,胖胖的頗可愛,有點像達叔啊我覺得。

 

歐蘭德的演員生涯,總共挑了三部傅滿洲電影的大樑,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直到另一家電影公司米高梅把後來的小說版權給買走之後,傅滿洲一角才正式交棒,歐蘭德隨後也開始了他更長久的陳查理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傅滿洲是個大壞蛋,而陳查理是個大好人,但歐蘭德都把他們演得很有個人風格。這兩個角色就像上面那張圖那樣,看上去都胖胖的有點笨拙,但腦袋卻都意外地十分靈光。歐蘭德的演出讓這兩個中國人的代表性形象透過電影布幕,第一次廣泛地傳布到西方世界的各個角落其,其中尤以他的陳查理形象最深植人心。我們雖然普遍對這位演員和他所扮演的這兩個角色並不熟悉,可是在那個資訊傳播還不發達的年代,大概有很多老外,都只能透過歐蘭德的螢幕演出,來想像他們心目當中的 Chinese 。另外,歐蘭德的第三部傅滿洲電影「龍女」(Daughter of the Dragon, 1931),還加入了當時在好萊塢當紅的亞裔演員早川雪洲與黃柳霜(Anna May Wong)。讓兩個亞裔演員擔綱要角、同台亮相,在當時的電影來說是個頗大膽的創舉。這個安排製造了電影的話題,也使得派拉蒙繼續靠著傅滿洲,賺進了大把的美鈔。 

2013 Iron Man 3 031 Anna May Wong and Sessue Hayakawa1931 年電影「龍女」裡頭早川雪洲與黃柳霜的扮相。黃柳霜的這個角色並且也成為了一種經典的「龍女」( Dragon Lady )主題──亦即一個充滿性魅惑力的亞裔反派女角,不斷出現在往後美國的大眾流行文化當中。

 

傅滿洲這麼能掙錢,好萊塢的眾家電影公司豈有不爭食這塊大餅的道理,於是米高梅影業殺了出來,把銀子捧到了傅滿洲的原作者羅默面前,取得了小說版權,準備跟在派拉蒙後面,用這個主題大撈一筆。不僅如此,米高梅還有更進一步的野心:他們打算把歐蘭德所塑造出來的螢幕形象推翻,重新打造一個別具特色的傅滿洲,為電影找到更多的觀眾族群,也為老影迷創造新鮮感。

 

基於這種考量,米高梅找來擔綱新一代傅滿洲的演員,是剛剛在 1931 年的科學怪人電影當中走紅的鮑里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這位大明星的天生壞蛋臉,為他贏得了一個「神秘的卡洛夫」(Karloff Uncanny)的諢號,而他也成功地將傅滿洲這個角色詮釋出一個嶄新的面貌。在卡洛夫接演以前,歐蘭德的傅滿洲形象,其實是比較親和的。除了因為歐蘭德本身就長得比較憨傻一點以外,他所演出的電影劇本,也將傅滿洲的故事設定成在八國聯軍事件當中全家遭到洋人誤殺的一個中國人,因而歐蘭德版本的傅滿洲,某一部分其實還頗引人同情。然而,卡洛夫的傅滿洲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看看下面這張劇照,你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所扮演的傅滿洲是個什麼樣子了:

2013 Iron Man 3 022 Boris Kaeloff as Fu Manchu沒看過卡洛夫,還真不知道甚麼叫壞蛋臉,這完全就壞掉了啊!

 

……沒什麼好說的,還是趕快報警吧。很顯然的,卡洛夫的傅滿洲就是一個泯滅人性的大魔頭,什麼良知啊善念啊在這傢伙身上早就整組壞了了,根本不用跟他廢話,一槍把他打掛就是了。有了這個大壞蛋的加盟,編劇也老實不客氣地讓卡洛夫在電影裡頭壞個夠本,搞出了一堆鱷魚坑、蜘蛛毒、釘牆夾人之類的殘暴招數。另外,這部電影同時也非常地「黃禍」,它整部片的劇情就是在阻止傅滿洲取得成吉思汗的寶藏,否則他將能夠號令整個亞洲,並且帶領東方大軍襲向西方世界。總之,由於卡洛夫的演出與「黃禍」概念的加持,再加上一堆 Cult 元素的迷人魅力,米高梅在 1932 年推出的這部「傅滿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果然在票房上贏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由於這部片實在是過分煽動,最終引來了中國方面的抗議,以及哈佛學生團體的撻伐,據說美國政府也對米高梅施加壓力,致使他們放棄掉繼續拍攝續集的念頭,於是這部片成了第二代傅滿洲僅僅的一部電影,而卡洛夫那完美的中國壞蛋扮相,至此也成了絕響。

1932 年電影「傅滿洲的面具」的片段,劇中傅滿洲用直流電檢驗出一把假的成吉思汗寶刀,堪稱超級實用派的物理學家。另外在這一段影片當中,你也可以看到傅滿洲的女兒愛上男主角的老梗劇情模式。

 

此後的傅滿洲電影沉寂了好一陣子,特別因為 1940 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與美國同屬同盟國陣營,美國政府自然不希望在電影當中挑起他們與盟國的對立情緒。那時候的好萊塢忙著拍一堆反納粹的宣傳電影,除了配合政策要求以外,在這種國內民眾群情激昂的時刻,宣傳電影拍得好的話,也是頗有市場的。這麼一來,他們也就不需要在傅滿洲這個老題目上頭作新文章了。實際上, 在美國被捲入二戰前夕,就有一家電影公司曾試著推出傅滿洲的系列影集(serial films),並且頗得觀眾捧場。但是,正當他們打算搞一部完結篇(cliffhanger)出來的時候,美國政府的關切電話就打來了,他們也只好就此收手。更倒楣的是小說的作者羅默,這一時期,他有整整七年的時間無法再推出有關傅滿洲的作品,整個就是很鬱卒。不過二戰結束後迎來了冷戰時代,美國國內的反共情緒倏地升高,貶損中國再度成為政治正確,這下子傅滿洲又能在西方世界再度復活,繼續他征服世界的未完旅程了。羅默的小說與傅滿洲主題的電影,到了 1950、60 年代老實不客氣地一直寫一直拍,而洋人們的黃禍想像與記憶,也就在這個中國壞蛋重出江湖的同時,再度被喚起。2

2013 Iron Man 3 026 The Drums of Fu Manchu1940 年影集「傅滿洲的鼓聲」(Drums of Fu Manchu)的劇照,這位傅滿洲長得實在不太中國,反而有點印和闐畫了鬍子眉毛的感覺。

 

羅默的小說創作一直持續到 1959 年他過世為止,因應新的時局,他筆下的傅滿洲也有些新的花招,但整個故事主題,大體還是差不多的──反正就是一個壞蛋想方設法征服地球的故事,某方面來說這股傻勁兒還挺可愛,有點像前幾年在臺灣頗受歡迎的那五隻青蛙。電影方面, 1950 年代以後,傅滿洲的復活要比小說還來得緩慢一點。在重登大螢幕以前,這個故事題材曾兩度被做成電視影集,但做得並不成功,很快便被人們給遺忘。而當傅滿洲重新回到電影院裡面的時候,已經是 1964 年的事情了,以前的黑白畫面也已經被彩色電影給取代。這個壞蛋的中國袍服,自此有了鮮豔的花色,而他的邪惡形象也將在新時代的電影當中顯得更加鮮明。

2013 Iron Man 3 027 Christopher Lee as Fu Manchu 03照片裡的 18 禁符號是我加上去的,這應該是 1966 年「傅滿洲的新娘」裡頭的一幕,夠鹹濕吧。雖然我整部片翻來翻去都沒有看到這幕戲(咳嗯,當然是為了研究目的),大概是現在重新發行的版本已經被剪掉了吧。

 

這一時期扮演傅滿洲的演員,終於是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大腕兒,那就是「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電影的白袍巫師薩魯曼──克里斯多夫李Christopher Lee)雖然薩魯曼老爺子和這個中國壞蛋的形象完全搭不上邊,不過那個陰沉的樣子倒是頗有點神似。克里斯多夫年輕的時候就專演好萊塢電影的反派角色,傅滿洲也是他眾多壞蛋履歷當中的一部份。不同於歐蘭德的心機鬼與卡洛夫的大惡魔形象,克里斯多夫在傅滿洲的表演上,也成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子。這一版的傅滿洲深沉陰鬱、面無表情,但隨時隨地都在盱衡算計,並且總是不動聲色地發狠。看起來高高在上(一部分是因為克里斯多夫 190 幾公分,當然高高在上 = ="),神態自若,人們見了他的面容,總是不自主地被他的威嚴所懾服。克里斯多夫的扮相,可能是近代最為人所知的傅滿洲形象,一方面由於電影的影響力在現代世界與日俱增,一方面也因為克里斯多夫本身的明星氣質,讓這個電影角色在 1960 年代成功地再度復活。據說為了研究這個中國壞蛋,克里斯多夫還特別仔細地研讀原著小說,甚至跑去請教羅默的遺孀。這種用功程度,也難怪他可以在大螢幕上頭活躍超過半個世紀,果真是殿堂級的演員來著。

2013 Iron Man 3 028 Christopher Lee as Sarman and Fu Manchu是的,這兩位大叔是同一個人……

 

 1960 年代晚期,克里斯多夫總共主演了五部傅滿洲電影,一開始的幾部片成績不惡,但一方面大概因為劇本已經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一方面越戰以後的政治氣氛也使得美國的各種大眾文化作品越來越不適合去碰觸族群問題,於是到了 1969 年推出的最後一部傅滿洲電影以後,片商就決定收手不幹了。後面的幾部電影,英國片商甚至還試著把片名裡的傅滿洲拿掉以利行銷,可見這個反派角色在電影方面的觀眾吸引力,已然大不如前。到了 1980 年,著名的英國喜劇演員彼得謝勒(Peter Sellers)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突然在傅滿洲題材沉寂了十年以後,竟也跑去自導自演了一部傅滿洲電影,這部片同時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然而該片的評價極糟,不僅沒能成功玩出幽默感,反而惹來了一頓罵。謝勒在這部片裡黯然結束了他的演員人生,而 20 世紀一系列的傅滿洲電影,也就此真正畫下了句點。

2013 Iron Man 3 037 Peter Sellers as Fu ManchuPeter Sellers 的傅滿洲扮相,頗有點邵氏電影的感覺。

 

 1970 年代以後,西方社會氛圍的急遽改變如何阻礙了傅滿洲在大螢幕上的征途,我們還可以從一個細節上瞧出端倪。 1972 這一年,前文提到的米高梅影業,忽然打算把四十年前大壞蛋卡洛夫主演的那部「傅滿洲的面具」拿來做個重製版,丟進市場裡面再撈一筆,這個舉動的結果跟當初這部片子上映時所遭遇的情況一樣,仍舊引來了亞裔美國人的抗議。甚至到了 1992 年,這部片子的錄影帶版,仍然不得不刪掉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橋段(包括那句響亮的「幹掉白人男性,搶走他們的女人!」),才得以順利發行。很顯然的,到了越晚近的時代,代表黃禍、暗喻著邪惡東方的傅滿洲,便越容易挑動種族問題的敏感神經,這個中國壞蛋也只好退隱江湖,迅速地消失在各個他曾經活躍的媒體平台上面。但是,即便以傅滿洲為主題的通俗文藝創作已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纏繞在這個反派人物周圍各種有關東方想像與刻板印象的問題,卻仍舊如同幽靈一般,到今天還在美國的大眾文化當中隱隱作祟,未曾消失。下面我們還將看到,傅滿洲如何啟發了其他各種知名漫畫與電影角色的創作,創造出一支亞裔反派大軍,繼續他未完成的志業,對(特別是白人的)世界展開全面性的進攻。

2013 Iron Man 3 029 3 generations of Fu Manchu1930-1970 年代的三代傅滿洲大車拼,感覺上最早期的傅滿洲吃的比較營養啊……

 

不知不覺寫了太長,兩集實在沒法了結,下集總結吧!

 

繼續閱讀:

鋼鐵人3裡的滿大人與「傅滿洲」──一個中國壞蛋的經典形象(三)

 

--

Notes:

1.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陳查理的名號,但這位仁兄卻是美國人普遍認識的中國形象之一。據說許久以前美國有家媒體曾經做過調查,要受訪民眾隨機講出幾個它們認得的中國人。這項調查的結果,排名前四的人分別是孔子、孫中山、毛澤東和李小龍,而第五名就是陳查理。其實這種調查還挺有趣的,我還蠻想知道 21 世紀的今天再做一次會得出什麼結果。

2. 有些中文的研究直觀地認為:冷戰時代的傅滿洲被羅默與共產主義聯繫在一起,成為「紅色陣營的陰謀家」,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1950 年代以後的傅滿洲其實並不支持任何一個政權,而只是一個打算遂行自我野心的壞蛋而已。對傅滿洲在冷戰時代的形象變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 David Seed, "The Yellow Peril in the Cold War: Fu Manchu and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in Andrew Hammond ed., Cold War Literature: Writing the Global Conflict, London: Routledge, 2006.

 

arrow
arrow

    Em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