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Django Unchained 005

決殺令裡的「曼丁果格鬥」(二)

文/Emery(電影裡的歷史角落)

 

二、「曼丁果格鬥」與1970年代美國的「黑人剝削電影」

話說從頭,「曼丁果」(Mandingo)其實是1975年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黑人剝削電影所謂「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但我一直覺得這個通行的翻譯沒有能夠很好的把「價值利用」這個核心概念給表達出來)指的是利用特殊主題為賣點以吸引觀眾的商業片,這類電影常常充斥著情色、暴力、血腥元素,總之就是為爽而爽,沒有什麼進一步的關懷可言。而「黑人剝削電影」,則是專指那些以黑人為主角、濫套劇情公式的類型作品,「曼丁果」也就是在這種潮流底下誕生的一部片子。大概由於這部片頗受歡迎的緣故,隔年電影公司又推出了「曼丁果」的續集,同樣改編自同一個作家的同名作品「鼓」Drum, 1976。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這部電影的11分鐘處,同樣也描述了壞蛋白人命令黑奴打架的情節:

  

於是我們大致已經找到「曼丁果格鬥」的源頭了。實際上,昆汀或許還從「曼丁果」這部電影當中借用了其他一些點子(像是倍受白人奴隸主信賴的黑人管家、逃奴臉上的「R」字烙印等橋段)。而除了這部片之外,整部「決殺令」也根本是1970年代「黑人剝削電影」元素的大匯串。例如決哥曾說到協助奴隸販子的黑人被叫作「獨眼查理」one-eye charley、希爾德在糖果莊園所受到的烤箱處罰Hot Box等等,這些東西全部都借用自過去一些著名的「黑人剝削電影」。而昆汀也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作品當中偷藏這類電影的彩蛋了,1997年他拍的「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其實就已經借用了諸多「黑人剝削電影」的元素。只是這次「決殺令」用得更徹底、更故意,他的整個故事就是「黑人剝削電影」的一種主題翻刻:黑人英雄、無名小卒,夠帥夠狠,狂扣板機把壞蛋白人通通幹翻,宋啦!

2012 Django Unchained 008 

 

「黑人剝削電影」是怎麼在美國影壇崛起的呢?在1960年代以前,好萊塢電影基本上是白人取向的娛樂。黑人雖然存在於電影螢幕當中,但這些演員要嘛跑跑龍套,要嘛無法擺脫白人所塑造的一些刻板印象。然而,到了1960年代晚期,美國各個弱勢族群的自我意識抬頭以後,事情便開始變得不一樣了。這一時期,拍攝黑人主題電影已經成了一種政治正確,而黑人觀眾群也已無法滿足於過往那些陪襯白人的角色形象,換句話說,他們想要從電影當中看到更多貼近自己心理與情感需要的東西。另一方面,196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產業正面臨嚴重的衰退原因頗多,但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電視的普及),一些小型電影公司必須出奇招才能把觀眾重新拉回電影院,於是「黑人剝削電影」就在這樣的市場環境需要底下應運而生。剛開始的時候,片商只是試圖針對黑人觀眾開發一種新的作品類型。然而到後來,這類電影已經變成了一種各族群通殺的新鮮口味。電影公司發現:他們只要把這種片拍得越慘烈、越英雄主義,就越能引來觀眾的興趣。無巧不巧,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在1968年正式確立,電影的內容自由與道德尺度大大放寬。在這種趨勢底下,「黑人剝削電影」與其他「剝削電影」一樣走得越來越偏鋒、越極端。拍歷史主題的話,黑奴的受虐被描繪得越慘越好;拍社會寫實主題的話,底層的黑人一定都要在街頭、幫派、白人的打壓當中委屈求存,裡頭的白人壞蛋最好都壞到骨子裡去。儘管所有這些電影情節,也跟一般黑人群眾的族群歷史或者他們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但無所謂,反正觀眾買帳就好。你看爽爽、我賺飽飽,大家都開心,老話一句:宋啦!

 

當然啦,同一時代好萊塢片商所要對付的觀眾族群,可不光是黑人而已。為了賺錢,「剝削電影」開始因應不同觀眾族群的胃口,而發展出各種奇奇怪怪的類型。有些片子主打情色,有些片子賣的是黑幫殺手,還有一些專門搞的是怪獸、修女、日本武士、食人族wtf、納粹集中營……於是1970年代的美國電影根本是寰宇蒐奇,什麼鬼都有。而這類低成本小製作的「剝削電影」,普遍共同點只有一個,就是它們通常都沒什麼營養……反正觀眾想看什麼電影公司就餵什麼,想吃魚我就餵麥香魚,想吃鱸鰻我就餵個大尾一點的。總之,許多片商就靠這招撐過了一整個景氣寒冬,直到美國電影產業迎來復興的曙光,這些剝削電影也終於沒招可玩、並且被罵到臭頭為止。

 

「黑人剝削電影」被罵翻的理由很簡單,這類作品雖然成功地轉變了黑人的螢幕形象,但他們最終只是創造出了另一種刻板印象:幫派、槍枝、藥物、貧窮、復仇記、逞凶鬥狠……實際上,立場基進的黑人社運,一開始對這樣的影片主題並不感冒,因為電影的大眾影響力,確實有助於刺激整個美國社會對黑人處境的再思考。然而,同樣一招搞了五年十年以後,那些本來應當要被拿來好好檢討、反省的東西,反而逐漸和黑人的普遍印象扣連在一起,而這種情況無疑只會加重黑人在美國社會的負面形象,於是大概在1970年代中期,反對「黑人剝削電影」的聲浪慢慢升高,這類電影也就漸漸跟著其他「剝削電影」一起,逐漸在好萊塢銷聲匿跡了。

2012 Django Unchained 006  

 

與「黑人剝削電影」差不多時代的另一個美國電影圈的產物,是所謂的「義式西部片」(或者常常被翻譯成「通心粉西部片」)。簡單地說,當傳統的西部片開始玩不出新花樣的時候,一群義大利人拍出了嶄新的風格:主角不再是具有絕對正義感與道德高度的超級英雄,而只是浪跡天涯、奉行個人主義的一個無名小卒。他們通常都要飽嚐磨難,但最後仍舊能夠靠著自己的主角威能,在一場超級血腥、子彈亂射不用錢的瘋狂屠殺當中贏得最後勝利──是的,這就是「決殺令」的另一個主架構,也根本就是決哥的故事原型。昆汀天才的地方在於:他能夠把「黑人剝削電影」跟「通心粉西部片」這兩種(一般而言沒什麼營養的)電影公式搞在一起,並且玩出一部嘲諷度滿點的傑作。黑人剝削電影賣弄黑奴所經受的那些令人驚駭的肉體痛苦,而西部片的賣點則是白人英雄衝進敵陣裡面開無雙,轟殺一票雜魚打完收工。昆汀把它們搞在一起的辦法,就是讓前者的復仇概念與後者的英雄主義相結合。反正西部片本來就是白人本位的浪漫神話,既然都要唬爛不如玩大一點,就讓一個黑人神槍手來拯救黑奴的世界吧!

 

「決殺令」對「黑人剝削電影」與「義式西部片」兩種老電影元素的翻玩,同時也關係到美國人普遍的歷史記憶。簡單來說,在這兩種電影類型當道,並複製出無數(不甚營養的)同類作品的年代,普羅大眾對於19世紀美國歷史的印象與認識,有非常大一部份得自於這些電影的影響。也因為這樣,「決殺令」把這兩種類型作品搞在一起就有了獨特意義:既然過去大家是透過這些電影所創造出來的(不全然是)神話,來想像19世紀的美國,那麼昆汀在歷史議題上「淌渾水」的辦法,就是結合觀眾對這兩種電影類型的影像記憶,創造出另一個更荒謬的神話,刺激觀眾去重組他們對過去歷史的想像。在昆汀所創造的這個電影世界當中,觀眾不能再逃避有關黑奴的任何歷史記憶。以前你可以選擇看西部片、看黑人剝削電影,去選擇性地看見你想要看見的19世紀美國,但「決殺令」將這種電影與記憶的類型區隔消滅掉了。你要看爽片、大爆炸、英雄救美、壞蛋下地獄、昆汀式大屠殺(好吧,「暴力美學」)、血漿亂噴不用錢,我通通拍給你,但走出戲院以後,你還是會記得決哥與希爾德背上的鞭痕。包括「曼丁果格鬥」在內,電影裡的許多東西可以通通是虛構的,但重要的是,觀眾必須看見那樣的暴力與恐怖,確實存在於19世紀的美國。(特別是美國人)躲不開它,也不應該躲開。至於後續大家要反省要吵架要關心歷史什麼的,跟這部電影通通無關,反正片子賣個破億之後就會引起討論,「決殺令」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就像昆汀一開始嗆明的那樣,他就是要拍一部片來戳破好萊塢許久沒人敢碰黑奴主題的表面和平,用身為一個導演的武器,射爆一池春水。

2012 Django Unchained 007  

 

「決殺令」如何玩弄各種類型電影的風格、元素,並且如何透過這種玩弄來達到電影的目的、和美國觀眾的歷史記憶產生對話,應該還有更多更了解昆汀及其作品的影評可以參考。我自己看完電影只覺得:這傢伙個人風格仍舊超級強烈,笑點也依然獨樹一格。奧斯卡之前不是有個影評人說「決殺令」就像看昆汀自慰了三個小時一樣嗎?雖然這個比喻有點噁爛,但老實說我覺得還挺貼切的……問題是「Quentin exploitation」大家都愛看,他把自己的風格玩得越瘋狂、越白爛,觀眾也就跟著越爽。只能說他就愛這麼拍,我們也都很買單,實在也拿他沒輒。

 

《破報》上面但唐謨給「決殺令」的影評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大意是說在昆汀成長的年代,大家都看剝削電影就像吃垃圾食物一樣,但只有昆汀吃這些東西可以攝取到營養,最後還能拿奧斯卡……這大概就是天才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吧。但這個天才的超級用功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只是他用功的辦法很難學得來就是了。如果你24小時都坐在沙發上盯著龍祥電影台,然後跟你媽說你在向好萊塢大導演看齊,我想令堂應該會直接把你轟回房間去。天才導演的下一部(也或許是下不知道哪一部)電影據說要走1970年代的澳洲風格,這也是他在「決殺令」裡面把自己扮成一個澳洲礦工的原因,實際上跟昆汀同夥的那幾個礦工裡面,有一個澳洲裔演員也會是他下一部作品的合作對象。如果你對昆汀與澳洲B級片之間的二三事還有些興趣,或許可以參考這篇短文

 

B級片都能看到澳洲去,這就是昆汀塔倫提諾。

 

延伸閱讀: 

Mathias Hanf, The Culture of Blaxploitation, 2007.

Ed Guerrero, Framing Blackness: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e in Film, 1995.

 

arrow
arrow

    Em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