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The Great Gastby 028

大亨小傳(2013)裡的禁酒法與有關美國禁酒的歷史故事(二)

文/Emery(電影裡的歷史角落)

 

系列文的開頭常常鋪梗鋪很長,結果都沒有談到電影 = =" 。第二篇免不了要凹回來,先找部片講講。

 

還記得我們說過威士忌在 19 世紀前期的美國中西部有多麼盛產嗎?實際上,在那個時空背景底下,威士忌不光是一種飲料或商品,這種烈酒同時還與老百姓的經濟生活有複雜的聯繫關係。 2011 年有部評價相當不錯的美國動畫片叫「飆風雷哥」(Rango, 在台灣的票房不甚理想的樣子),講的是一隻超白目的變色龍,在一個義式西部片風格的小鎮裡頭掀起革命的故事。這部片有個很妙的設定是說:在荒漠裡面,水資源非常的珍貴,水因此成了一種可以在銀行存放、提領的貨幣。其實,威士忌在 18、19 世紀之交的美國中西部,也具有相仿的功能。不過,這是因為美國的貨幣體系在那時候非常的不穩定,中西部的貨幣流通量也很少。而相反的,威士忌在該地區的生產、儲存、使用都非常廣泛,它的價值能夠取得大家的共識,這玩意兒由是成了一種過渡時期的交易媒介。據說當時有些教會在發放薪餉給底下的神職人員時,有一部分就是用威士忌來作數的。於是你可以想像那裡的美國人在商店付帳的時候,可能會豪氣地拿出一大瓶威士忌跟老闆說「共!哩愛蛙ㄗㄟ!」(說!你要多少!)。待到酒貨兩訖之後,買賣雙方說不定還會愉快的乾上一杯……嗯,也難怪 19 世紀初的美國佬會醉得這麼厲害了。

2013 The Great Gastby 027 2011 Rango飆風雷哥在歐美賣得挺好,不過大概電影裡頭的許多東西中文世界的觀眾不熟,也就沒法打開市場了。

 

四、推動反酒精危害運動的主要力量

閒話休提,繼續講故事。前一篇文章,我們說到爛醉如泥的美國人已經開始受到良心的譴責,同時還得把皮繃得死緊,等待 19 世紀後半葉老婆大人們的逆襲。實際上,禁酒在美國的付諸行動,比起這些事情還要開始得更早一點。早在殖民地時代,許多有識之士便已認識到酒精可能為社會帶來的危害,那時,他們便已經在一些城市當中嘗試控制烈酒的販賣許可,或者制定繁瑣的酒館經營規章,試圖降低一般民眾接觸到酒精的可能性。然而,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嘛。所有這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就像你要叫小賣店自行出示粉圓的無毒證明一樣很難靠得住,真要解決問題,還是得從問題的根本開始搞起。

2013 The Great Gastby 030阿基師提出的這個辦法好像很治標,但換個角度來看,也好像很治本啊?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問題的根本,不外乎兩個面向:一個叫供給,另一個叫需求。而控制酒精飲料的市場供給,一直都是反酒精危害運動努力的目標,這方面的成果累積到最後,就跑出了 1919 年的憲法第 18 條修正案──然而,接下來的美國歷史說明:就算是至高無上的憲法,在酒鬼們的面前也只能是個屁。只要他們想喝,總是有門路可以搞到酒,怎麼堵都堵不來的。於是我們知道:想要阻止美國的醉漢們繼續喝下去,光是把他們手中的酒瓶給搶過來砸爛是遠遠不夠的。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得讓全體酒鬼明白自己的罪孽深重,並且在主耶穌的面前誠心發願,保證自己會喝得卡有「斬節」一點。這種自我約束如同前文所說,本來就屬於新教道德觀的一部份,於是當 18 世紀末美國人醉得越來越瘋狂的同時,由教會所領導的節制飲酒運動(temperance movement,也就跟著在美國境內擴散蔓延開來了。

2013 The Great Gastby 031.jpg19 世紀早期的美國醉漢示意圖(沒辦法,那個相機還沒發明的年代,我上哪找照片啊)。

 

整個反酒精危害運動的發展過程當中,教會的力量至為關鍵。 19 世紀的美國,基督教正努力往民間社會延伸他們的影響力。這一時期,美國基督徒的人數呈現飛躍性的成長,新興的基督教福音派(Evangelicalism)也多以社會改革為己任。帶頭提倡節制、禁酒,改變瀰漫美國社會的酗酒風氣,正是他們展現積極入世精神的一種具體行動。也因為教會網絡深入每一個小鄉小鎮的緣故,節制飲酒的宣傳活動循著這一管道廣播出去,並且和宗教的感召力量結合在一起,自然是成效卓著、威力驚人。除了宣傳以外,節制飲酒組織的運動方式也是很有招,撇開辦期刊、辦演講、灑錢大打文宣戰這種老套兒不說,他們的妙著還包括了搞遊行、搞社團活動、搞無酒精野餐大會、甚至是搞反酒精危害主題的歌曲與戲劇……總之,如果是一個醉鬼看到村裡人都聚在一起玩得這麼開心,大概也會想丟掉酒瓶,跟著大家夥們一起唱歌跳舞轉圈圈兒吧。從這段歷史裡面,我們也可以深刻地認識到宗教的社會功能,如果 19 世紀的美國,真的有許多醉鬼因此能夠爬出酒精的泥淖,重新面對陽光,那也確實是功德無量、善哉善哉了。

2013 The Great Gastby 032.jpg19 世紀美國節制飲酒運動當中一種出版品裡頭的插圖,圖簡意賅,一目瞭然,快別喝了吧這位老爸

 

除了源自於宗教的道德要求以外,另一個支持反酒精危害運動的有力論據,來自於新時代的科學理性。 1780 年代,有個叫作 Benjamin Rush 的費城醫師寫了一篇文章,總結他的臨床經驗,系統性地整理出烈酒可能造成的各種身心危害。這篇論文之所以重要,大致是因為它第一次將酗酒明確的定義為一種疾病。據說到 1850 年為止,該文在美國境內印行的數量已經突破了 17 萬份。今天在臺灣,大部份學術刊物的印量,都很難趕上這個數字的百分之一。單從流通量來看,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會有多麼巨大,也就不言可喻了。 Rush 的研究,成了接下來各種反酒精危害運動的知識奧援,任何人都可以拿著他的文章,義正辭嚴地向一個酒鬼申說酒精之大害,而整個美國社會對烈酒的觀感,大概也因為他的這篇論文,陡然變得糟糕不少。這篇文章的基本邏輯,就像下面那張圖表一樣簡單易懂:只要飲用烈酒,就會招致種種健康與道德的損壞。這種由 A 而 B 的推論連五歲小孩都能輕易理解,推廣起來自也頗為容易。而 Rush 在文章出版之後,自己也積極投入戒飲烈酒的組織運動,並且可能對後來興起的同類型團體起到了示範作用。不過,有些歷史學家倒是覺得, Dr. Rush 在寫這篇論文的時候可能沒安什麼好心眼。因為他本人在賓州,其實投資了一座與紅酒產業有密切關係的葡萄園。而紅酒在他的論文當中,不僅被歸類為「道德的」飲料,而且這種飲料對健康的好處還被讚揚了一番──或許只是個巧合,也或許 Dr. Rush 真的這麼老謀深算,打算發表一篇文章來打壓烈酒的市場、哄抬紅酒的價值,誰知道呢?

2013 The Great Gastby 025 a moral and physical thermometer 02Benjamin Rush 的著名論文 "An Inquiry Into the Effects of Ardent Spirits Upon the Human Body and Mind" 後來的版本加入了這個簡易的分析圖表,不想看論文的人看這張表也行,反正重點就是喝酒的惡果啦。

 

另外還有一股重要的力量,來自於同一時期的美國女性──你知道的,無論是什麼時代、什麼國籍、什麼人種,在人類社會裡頭,太太們對於成天在外喝到爛醉的先生們,總是不會給好臉色看的。另一方面,我們知道近代的女權運動,也差不多是在 19 世紀的時候蓬勃發展起來的。這股歷史大潮在美國,剛好也趕上了整個社會對酗酒行為的撻伐,於是反酒精危害,自然也成了女權主義者用以作為施力點、凝聚運動能量並擴大其政治影響力的一個議題。總而言之,大批的美國婦女被吸引到了這一時期的反酒精危害運動當中,甚至在當時全美最大的一個反酒社團裡頭,可能有半數以上的成員都是女性。而她們關於自己為何要積極參與運動的論述也挺簡單:由丈夫、妻子、孩子共同組成的家庭是美國社會的基礎,而當丈夫酗酒致使家庭破碎的時候,身為妻子的女性就有必要站出來拒絕酒精的侵害,捍衛自己的家,同時也是保護整個美國社會不致因基礎的崩塌而傾頹。這番話說來雄辯滔滔、義正辭嚴,亞美利堅的男性同胞自是啞口無言,只有乖乖在太太們面前跪算盤的份兒了。

2013 The Great Gastby 033.jpg我非常喜歡的一幅照片,「碰了酒的嘴巴不准碰我們的唇」!反映了當時代女性對反酒精危害運動的參與。有人考證說是 19 、 20 世紀之交一部電影的片段畫面。雖屬戲劇效果不免誇張,但看到這麼多老婆大人一起生氣,還是不由自主地有點腿軟啊!!!

 

無論如何, 19 世紀由教會與知識分子各自領軍的反酒精危害運動,就這麼推展到了全國各地。這類活動,某些部分大概和現代心理諮商中的團體治療有點像,總之就是一群人拉把椅子圍一圈,透過禱告、誓言、相互勉勵等等方式,來增強彼此節制甚或戒酒的決心。而如果是十幾二十個大漢聚在一塊互相打氣,那畫面看起來應該是還蠻感人的。但是,如果是成千上萬個大漢一起集會宣誓說「老子他 x 的一輩子不喝酒!」,然後一大票的女士們太太們還在旁邊吶喊助威,那場面可就壯觀了。 19 世紀,節制飲酒的組織在美國各地四處興起,並且自然而然地產生聯絡、聚合,到了 1830 年代,一些全國性的節制飲酒團體,成員人數已高達百萬──這個驚人的數字,顯示了當時整個美國社會對於酗酒問題的反彈情緒,確實已經普遍的高漲起來。而在接下來的一百年當中,這種情緒還將繼續延燒成一把大火,試圖把存在於美國這片土地上的酒精全部燒盡

2013 The Great Gastby 026 The Drunkard's Process19 世紀美國節制飲酒運動當中有名的一種宣傳畫,由左至右就是一個醉鬼沉淪的過程,下面則是他的老婆孩子在掩面哭泣,超級簡單易懂的啦。

 

五、從自我節制到全面禁酒──反酒精危害運動的發展

節制飲酒運動的聲勢既是如此浩大,自然而然地,這種訴求也就形成了一股龐大的政治壓力。與此同時,整個反酒精危害運動的立場與手段,也開始變得更為激進。前文說過,節制飲酒的呼籲,一開始是和基督教的感化力量相結合,訴諸於個人的良善本性,希望每個酒精成癮的醉鬼都能夠自我悔悟、迷途知返。然而,道德勸誡即便再怎麼苦口婆心,能夠使得上力的地方總是有限。你看現代臺灣,「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的口號我大概小學開始就會背了,二十年過去,這事兒雖然已經被社會輿論給罵到翻掉,但酒駕撞死人的新聞之多,還是時不時會讓你無奈地大喊花惹發可又來了。同樣的道理,在 19 世紀的美國,耳朵長包皮的渾蛋也不會少到哪去。那個時代,酒駕肇事率比起現在雖然低了許多(酒後騎馬?),但酗酒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節制飲酒的呼聲日益高漲的年代裡面,飲酒所造成的社會糾紛、家暴案件,更容易搶據新聞版面,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於是,當人們發現節制飲酒運動無論怎麼推廣、呼籲,也還是無法根絕酗酒問題的時候,原先那種溫和派的作法便慢慢失去了支持。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強硬的主張,意圖透過群眾的影響力促請政府介入,一舉掃除罪惡的源頭──也就是全面禁酒(teetotalism)

2013 The Great Gastby 034.jpg一幅我覺得很好笑的禁酒時代宣傳畫,畫中的酒桶與酒瓶正在舉行遊行,手上舉著「我們反進步」、「我們使人窮困」、「我們製造貧窮與犯罪」等各種標語,酒桶的表情嘲諷度超高的啦 XD 。

 

所謂治亂世用重典,全面禁酒的理念之所以能獲得支持並且漸據主流,整體的民意趨向,大致也有點這樣的想法在裡頭──就像你最近會聽到越來越多人支持「酒駕唯一死刑」,這是一樣的道理。這兩種主張雖然都有點兒走極端,但死刑與否畢竟關乎人命,而禁酒與否則只關係到愛喝酒的人能不能繼續喝下去,相較之下,這樣的理念大概也比較容易求得社會大眾的支持吧(換個例子來想,臺灣目前對吸菸的法令管束能夠越來越嚴格,大概也是因為支持「吸菸權」的人在數量上畢竟處於相對弱勢吧)。總而言之,全面禁酒的主張,在 19 世紀的美國逐漸獲得全面性的勝利。在 1860 年代以前,禁酒陣營已成功地讓美國的十三個州通過了各種有關禁酒的法令,堪稱戰果豐碩。儘管接下來的南北戰爭轉移了老美的注意力,聯邦政府並且為了籌措戰費的緣故,而不得不恢復酒類商品的合法地位(這樣他們才能從這樁利益龐大的買賣裡頭徵到稅、揩到油啊),但等到戰爭平息以後,禁酒陣營很快地便又重振旗鼓,捲土重來。這一次,他們使出的招數還將更為強硬,力道也更加猛烈,而最終的目標戰場,則被設定在國會山莊裡頭──他們要讓禁酒超越州法的格局,正式成為美國憲法、美國基本價值裡的一部份。

2013 The Great Gastby 035.jpgThomas Nast, The Day We Celebrate, 1867. 這個漫畫說的是 1860 年發生在美國紐約的愛爾蘭移民與警察衝突,畫中的愛爾蘭人被描繪成破壞社會秩序的壞蛋,而他們手上的蘭姆酒也被視為助長暴力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到「Rum」與「Blood」兩個字被並置於這幅畫的左下角與右下角,顯見作者的用意。(附帶一提,這個美國社會史計畫ASHP的子網站值得逛逛,很多有趣並且平易近人的圖像資料)

 

然而,原本主張節制飲酒、但並不強烈主張禁酒的溫和派,這會兒都幹啥去了咧?沒幹啥,他們只有尷尬的份兒。溫和派的處境,我打個比方:這有點像說你反核四但是不反核,然後就跳出一群人指著你罵說騎牆派、假議題,於是你也因此被拉進了別人的反對裡面──儘管你們真正反對的很大一部份並非同一件事。同樣的,參與節制運動的酒咖們,原先也只是打算站出來,跟大家一塊兒導正酗酒的社會風氣,卻沒想到整個反酒精危害運動的結果會演變成全面禁酒。而且,這些「反酗酒但不反酒」的溫和派,後來的立場比起臺灣的「反核四但不反核」還更加為難,因為酒飲本來就是一種享樂性的消費,這種在一般情況底下非必要性的、並且每天都在造成社會問題的商品,輕而易舉地就能被公眾輿論打得毫無正面意義,比作牛鬼蛇神。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溫和派根本找不到任何施力點為酒精說點好話,他們自然也不會願意被貼上「擁護邪惡酒精」的標籤,於是這群人的聲音很快便被搶據主流的禁酒聲浪給淹沒,他們也只好乖乖閉嘴,自個兒在家裡苦悶地、偷偷地輟飲威士忌囉。

 

--

題外話:

莫名消失了一個月,對於平日有在關注這個部落格的讀者,真是不好意思啊~來說說我最近發生了什麼事:主要是搬家,然後我原本就很爛的桌機宣告爆炸,於是花了一點時間搞定電腦的事。而且因為我的工作習慣太差,網頁資料沒有隨時備份(虧我還抓了 Xmarks T_T),結果參考資料全都飛了,得重新找起,這篇文章因此延宕了很久一段時間,註腳與延伸閱讀等等也只好通通省略。不過,這段期間倒是意外接到了一些工作與邀請,很感謝喜歡這個部落格的每位讀者朋友,同時很開心能用我的鍵盤(以前的文青都會說「我的筆」,但我字很醜 XD )講述更多有趣的電影故事。未來,「電影裡的歷史角落」或許還有機會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平台上和大家見面,敬請期待囉!

 

坦白說,我現在還有延宕更久的論文尚未完成,明年也還有兵役問題要處理(雖然最近我跟大家一樣看到國軍那副死樣子就整個褲襠都是火),接下來還將忙得亂糟糟。但再忙也是要看電影的,而且話說我才剛搬到一家電影院附近哪!總之,我還是會努力維持一個發表的頻率,希望大家也會喜歡接下來的文章,如果有喜歡的電影與想知道的故事,也歡迎留言囉(雖然很難立刻兌現 XD )!電影裡的歷史角落,咱們下~回~再~見~(好久沒講這句話了好懷念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