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V for Vendetta 057

V怪客裡的蓋伊福克斯面具與現代社會運動的一些故事(四)

文/Emery(電影裡的歷史角落)

續前文:V怪客裡的蓋伊福克斯面具與現代社會運動的一些故事(三)

 

七、 

前文說過蓋伊福克斯的面具形象,原本是英國的兩位創作者Alan Moore和David Lloyd聯手打造出來的漫畫角色,這兩個人可壓根兒沒想到他們筆下的超級英雄,有一天會透過電影的影響力,變成流行於社會運動裡頭的一種反抗標誌。而且構思「V怪客」故事的Alan Moore,不僅是出了名的不喜歡讓作品跟電影扯上關係,他還曾公開批評過華卓斯基兄弟的改編劇本。換句話說,他心裡頭對電影版的「V怪客」其實是老大不認同的。不過,對於「V怪客」形象在「佔領」運動裡頭的廣泛流行,這兩位原作者倒是相當地樂見其成。他們兩人都造訪過「佔領華爾街」,去看看自己當年創造的電影角色,如何在經過一段悠長的時光旅行之後,被所有這些抗議群眾援用為一種自我標示。另外,他們也曾應邀加入幾個漫畫家發起的 "occupy comics" ,為「佔領」運動進行宣傳。而個人風格一向相當鮮明的Alan Moore,更是曾經為了聲援「佔領華爾街」,而和「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原作者Frank Miller公開槓上

2013 V for Vendetta 058Alan Moore在許多外文書迷的心目當中其實是神一般的存在。除了「V怪客」以外,與其創作有關的電影,在中文世界比較知名的還包括「康斯坦丁:驅魔神探」(Constantine, 2005)、「天降奇兵」(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2003)、「守護者」(Watchmen, 2009)等等。

 

作風比較低調的另一位作者David Lloyd則一篇訪談當中表示,自己很高興見到「V怪客」能夠在這個時代的社會運動當中被群眾認同為一種抵抗強權、爭取自由的象徵。實際上,「V怪客」對於這兩位漫畫家的創作生涯本身,也別具特殊意義。據Lloyd自述,「V怪客」的創作,是他跟Alan Moore兩個人首次脫離主流的漫畫工業體系,真正獨立地去畫自己想要畫的東西。而1980年代,他們在英國創作「V怪客」的用意,其實也在諷諭當時柴契爾政府的鐵腕與專橫。換句話說,這部漫畫從創作情境到作品題材,徹頭徹尾都是一部追尋自由的作品。"Freedom led to a story that is about freedom, and ultimately a symbol of freedom."(創作的自由引領我們創作了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而最終這個故事成了自由的象徵),這是Lloyd的結論。而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拉遠一點,回想一下真實歷史裡頭的蓋伊福克斯,以及十九世紀以來英國人對其革命精神的頌揚,那麼或許可以說,藏在面具背後的,其實是一個長達四百餘年的,關於自由的故事、記憶與精神傳承。"Remember, Remember",電影裡的V怪客意味深長的反覆吟誦著這句話。而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之外,歷史或許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反覆去沉思默想的事情。

2013 V for Vendetta 059

 

David Lloyd另外還曾談到:「V怪客」的事情讓他深刻地了解,一件創作完成以後,作者就不再能夠掌控這件作品了。反過來,人們會基於自己與作品之間的閱讀關係而使用它,賦予它各種意義。而麻煩的是,由於蓋伊福克斯面具的泛用性超強,各種社運場合好像都可以戴上它而不會有違和感,因而人們透過這副面具傳達的訊息,許多時候似乎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難解,甚至還可能相互對立。

 

最近的泰國就發生了這麼一個有趣的例子。講到泰國的反政府抗議,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應該是前幾年相繼崛起的「黃衫軍」與「紅衫軍」。這兩種顏色背後所代表的政治意識形態對立,從2006年開始就一直在泰國打打鬧鬧沒個消停。目前的泰國,基本上是由「紅衫軍」所支持的為泰黨(Phak Pheu Thai)贏得2011年的大選,取得了執政權。然而,現任的泰國總理盈拉上台以後,除了新的大米收購政策在國家財政上頭搞出了大洞,近幾個月還因為強力推動一項特赦案(普遍認為這項法案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幫她老哥──大名鼎鼎的前總理達新擺脫貪汙判決,把這塊神主牌重新迎回泰國),弄得示威抗議到處亂竄。這起政治風波一路延燒到最近,甚至已經搞到議員集體辭職、國會宣布解散的境地。而趁著這波新興的反政府運動浪潮,蓋伊福克斯面具也大舉入境泰國,崛起為一股重要的抗議力量。

2013 V for Vendetta 060

 

上面這個Facebook粉絲專頁名為 "V for Thailand" ,顯而易見的,這是一個由「V怪客」所衍生出來的行動組織。而約莫在今年中,V for Thailand在泰國境內的許多大城,都成功地號召出一批「白面具」軍團。他們搞運動的辦法,也和我們前面談到的故事很像──一股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無顯著的領導者,以社群網站為訊息媒介,重視匿名性,強調群眾意志,無所不在地迅速號召動員,以佔領為手段(不過「紅衫軍」和「黃杉軍」很早就這樣搞了),多元的聲音與訴求。最重要的是: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戴著以蓋伊福克斯形象為主的白色面具。很顯然的,這群抗議者也受到了「佔領華爾街」以後擴散蔓延至世界各地的運動風潮之影響,而且不知怎地,他們還把戴面具的這個招數學得頗全,成功地讓white mask成為國際新聞裡頭一個有趣的關鍵詞。

2013 V for Vendetta 067

 

然而在泰國,政治意識形態的二元對立既已持續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所有針對政府的抗議行動,也很容易就會被親政府派視為敵人並展開反擊。因而在「白面具」運動興起之後,除了「紅衫軍」像下圖一樣公開對著媒體焚燒蓋伊福克斯面具、赤裸裸地昭示他們的敵意以外,還有人發起了相應的「紅面具」行動──顧名思義,也就是戴上紅色的蓋伊福克斯面具,公開和「白面具」對著幹。另外還有消息指出,「紅面具」的支持者,也在臉書上號召了對「白面具」社群的網路攻擊行動。很奇妙的,「V怪客」的泰國版彷若也走向超級英雄電影普遍都有的自我衝突情節,白色與紅色的V怪客分別站在兩種立場上頭,於是那詭異的微笑表情究竟應該代言什麼,似乎一時之間也開始讓人感到混亂、迷惑了。

2013 V for Vendetta 061

2013 V for Vendetta 062

 

 

八、

當然,「白面具」的支持者,完全不會認同「紅面具」與蓋伊福克斯形象的真實寓意之間有正確的聯繫關係。而無論他們孰是孰非,對於一個符號而言,類似這樣的衝突,要麼會讓它顯得模稜兩可而越來越無效,反過來,也可能會促使人們認真地搞清楚它究竟意味著什麼。理念雖然是刀槍不入的,但它真正的敵人,其實是自我的精神分裂。而一個無法被分裂的 V怪客精神」──假若真的存在這件事情──才會是讓蓋伊福克斯面具持續擁有強大生命力的關鍵。面具可能會不斷地增殖繁衍,被人們塗上各種顏色,等到有一天全部的反對運動都戴上了蓋伊福克斯面具,那麼這副面具也就不存在反對以外的意義了。到頭來,不可能所有戴上面具的人,都能夠佔據最好的正義廣大興事件裡頭,臺灣的「匿名者」在菲律賓的網路世界裡頭留下了V怪客」的面具形象,而反過來,菲律賓的「匿名者」群體其實也幹了一模一樣的事情。那麼,誰的「V怪客」比較「正義」?這兩群「匿名者」之間的戰爭並沒有鬧騰太久,很快失去了所有人的注意,但只要蓋伊福克斯面具繼續被複製、被使用,類似這種圖像意義的各自詮釋與相互矛盾,仍然可能會繼續發生。

 

另一方面,顯而易見的是絕非所有戴著蓋伊福克斯面具的人,都將積極地參與在公共事務當中。相反的,面具背後若不是一個好的理念,反倒可能會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危機。下面這則報導是一名獨立媒體人在今年倫敦的Millon Mask March當中所做的採訪紀實──但這支影片的副標題是 "the nasty side" ,換句話說,他所記錄的是這場運動裡頭暴亂、不理性的那一面。影片當中,抗議群眾對著一部公車上無辜的民眾大飆髒話,囈語一樣的說著 "revolution~" ,於是鏡頭裡的這場遊行,彷若只是為期一個晚上的狂歡,而並不真正具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是「V怪客」或者是「匿名者」,但所有這些人卻都不一定擁抱同樣正確的信念。其實如果你有些印象的話,V怪客」的電影後半,也有幾個鏡頭在描述一個戴著蓋伊福克斯面具的搶匪持槍搶劫商店的情景。這個段落本身可能沒什麼特殊的用意,而只是要說主角的策略成功令整個社會陷入了混亂、失序的狀態,使獨裁政府不再能夠牢牢的控制人心。然而,這一幕彷彿也預示了蓋伊福克斯面具終將面臨的麻煩:即便面具代表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你永遠不知道同一張臉孔背後的人是懷著熱血赤誠,亦或包藏禍心。

 

於是人們似乎也有理由畏懼蓋伊福克斯面具可能帶來的威脅。今年中,加拿大剛剛頒布了一項被稱為Bill C-309的法案,該法規定:群眾一旦在「非法集會」當中戴上面具,警察有權將之逮捕,並可能在審判當中處以重刑。這項預防性的立法措施引起了一些關於自由與限制的辯論,集會遊行場合當中的面具應當被視為一種個人的身份權利,抑或是對公眾的潛在威脅,似乎沒有絕對的答案。假若「V怪客」電影最末的場景開始變得真實,抗議群眾戴著面具走上街頭的比例繼續攀升,這樣的現象可能還將為許多地方的法律與集體價值觀念帶來新的挑戰。

2013 V for Vendetta 065

 

蓋伊福克斯面具的流行,總之仍是一個現在進行式。近一個月以來,大致由於前面提過的Million Mask March全球串聯,與這副面具有關的新聞,其實還挺熱鬧的。在亞美尼亞,由一個社運領袖發起的佔領行動在十月底展開,他所帶領的一群V怪客則和上百名警察在首都葉里溫街頭發生衝突;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是非常火大的向一群「匿名者」宣戰,因為該國的政府網站被不滿新聞管制政策的「匿名者」給駭得亂七八糟。在以色列,「V怪客」現身於貝都因人對以國政府徙民政策的抗議行動當中。在印尼的反WTO、在埃及澳大利亞在……。大部分這類反對運動仍然小到不能被主流媒體所注意,但你開始會在各種地方報紙與獨立新聞平台當中發現蓋伊福克斯面具的蹤跡。無論你覺得面具所代表的全世界憤怒者的聯合,或者僅只是一場超大型的cosplay,可以預見的是,「V怪客」還將繼續在新聞版面與政治場域當中拓展他們的佔領版圖,逐步攻進你的視線範圍。

2013 V for Vendetta 066

 

 

九、

前文提過蓋伊福克斯面具被許多人比擬為當代的格瓦拉圖騰,而據說(似乎是個無從確證的傳說格瓦拉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他對著一個準備向他開槍的玻利維亞士兵說(當然原句應該是西文)"I know you are here to kill me. Shoot, coward, you are only going to kill a man" (我知道你要殺我,開槍吧懦夫,你將殺死的只有我這個人) 。「V怪客」則幫著他把這句話給說完了: "You can't kill an idea" (你無法殺死一個理念),他們說得是如此篤定,我們也是那樣相信,於是誰也無法斷言格瓦拉已經、或者V怪客終將死去。

 

對於一個符號而言,格瓦拉可能會被看做是一個不太吉利的喻依。1960年代的格瓦拉肖像風行一時,之後就像後人常常哀嘆的那樣開始扭曲變形,人們習慣在各種場合看見它,然後逐漸遺忘它曾經關聯的諸多反抗故事,最後出現一件衣服寫著 "I have a Che T shirt and I don't know why" (我擁有一件格瓦拉的衣服,但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其實覺得那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相反的,大量的商品複製,或許也可以看作是我們這個時代獨有的紀念與記憶方式。人注定是要對許多事情集體失憶的物種,格瓦拉則是少數沒被我們真正忘記的歷史故事。「V怪客」是一種思想潮流,一個年代的反抗方式,它畢竟會隨著時間漸漸的褪了流行。而以後的人們,又將會用什麼樣的辦法紀念「V怪客」,記憶我們的反抗呢?

2013 V for Vendetta 044But it doesn't matter I think. 這個圖騰的無所不在,或許也可以看作是他還在跟人們天生的失憶症打一場永無休止的游擊戰。

 

格瓦拉與V怪客的死前遺言,都像是日本武士的辭世詩一般豪情萬丈,其實類似這樣的悲壯台詞也不是他們的專利。你看「功夫」(2004)裡頭的醬爆不也說過殺死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只是醬爆除了這話以外實在也沒有什麼引人共鳴的故事,於是我們不會把他抬出來當成一種反抗強權的象徵。到最後,一個好故事才是人們能在符號裡頭獲取意義的那把鑰匙。蓋伊福克斯的故事走過了四個世紀,從歷史、漫畫、電影再到社會運動,在每個時間點上對於不同的人們,這整個故事的意義都不盡相同。1605年那位失敗的炸彈客絕不會想到,他手中的炸藥竟能在四百多年以後的地球上四處引爆;對2013年的我們來說,有趣的事情則是他的炸彈竟以一部電影做為發射武器,讓潛藏於其中的理念向四面八方的人群瘋狂濺射。所有那些爆炸的聲響,現已開始變得巨大。最終它可能會是2010年代一場轉瞬即逝的煙火秀,也可能會繼續轟垮更多的國會大樓。無論如何,蓋伊福克斯面具的故事說明了一部電影如何為這整個世界帶來衝擊與改變,至於這副面具之後還將在人們的腦袋裡頭炸出一些什麼東西,那或許將是個遙遠的預約:下集待續

 

 

(全文完)

 

 

arrow
arrow

    Em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