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V for Vendetta 040

V怪客裡的蓋伊福克斯面具與現代社會運動的一些故事(三)

文/Emery(電影裡的歷史角落)

續前文:V怪客裡的蓋伊福克斯面具與現代社會運動的一些故事(二)

 

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匿名者」對山達基發起的抗議行動,讓「V怪客」裡的蓋伊福克斯面具獲得了一次大規模的曝光機會。透過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這之後,陸續還有許多抗議活動模仿了這個點子,把這副面具帶進了各種不同的社運場合,進一步延伸了「V怪客」與街頭運動的關聯性。有趣的是,這種意義的擴大,其實不光發生在面具本身,「匿名者」們並且進一步回到了「V怪客」的故事裡頭,把劇情當中別具重要性的11月5日給抽取出來,在現實生活裡集體紀念這個節日。

 

前文說過:11月5日原本只是一個英國歷史事件的紀念日,而後又V怪客」另述為主角與人民群眾約期革命的日子。現在,「匿名者」繼承了電影所生產出來的節日意義,把它從電影布幕拉進了現實世界當中。前年與去年,許多地方的「匿名者」都特別選在11月5日這天,發起各式各樣的opreation,昭示他們挑戰諸多不公義現狀的決心。而今年,「匿名者」還策畫了一場全球串聯,在四百多個城市裡頭發起「百萬面具的進擊」Million Mask March。下面由新興國際媒體Russian Today所做的新聞報導,記錄了今年11月5日發生在華盛頓的一場遊行,其實你在臺灣也找得到這個活動。明年,如果你支持「匿名者」的理念,或許你也會有興趣去找到一副蓋伊福克斯面具,支援他們一起進擊。而在更遙遠的未來,11月5日的嶄新意義,是否會像這副面具一樣擴散蔓延,更加廣泛地被人們接受、認同?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3 V for Vendetta 036「匿名者」在當代世界究竟擁有多大的影響力?2012年時代雜誌的年度百大人物當中,「匿名者」便赫然在列,而時代雜誌給他們設計的代表性圖像,就是一個頭上反戴著蓋伊福克斯面具的大叔,很有意思。

 

 

五、 

再回到故事的主線上頭吧。前面說到:蓋伊福克斯面具因為「匿名者」與山達基的一場大戰而廣受注目,然而,認真說起來,這個新聞的影響力,應該是挺有限的。「匿名者」所發起的串聯抗議雖然有趣,但等到媒體拍完、活動散場,這事兒很快也就沒多少人會繼續關注了。說到底,網路鄉民與山達基教會,這兩個團體平常其實都比較離開主流群眾,要不是因為讓他們槓起來的這件事情和大帥哥湯姆克魯斯有些關係,這場紛爭的新聞觀眾,恐怕還得少去一大半。而我們知道:包括臺灣在內,世界上許多區域傳媒的國際新聞,其實很大一部份是從西方媒體輸入的「進口產品」(而這種依賴是受限於市場與資本等因素的結果,同時是很難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換句話說,一條新聞如果在CNN、BBC沒有得到關注與討論,或者不夠貼近收視群眾的知識背景,那麼它很有可能是不會被「進口」的。可以想見,「匿名者」大戰山達基的這個事情,既然在歐美地區都不一定是砂鍋大的新聞,那麼要讓其他地方的地球人都能關注到這件事情,恐怕也是不太容易吧。

 

綜上所述,「匿名者」對山達基的抗議行動,只是一個開端,要促成蓋伊福克斯面具在全球社運場合的廣泛流行,還得來個更大的新聞事件才行。而這個事情也並沒有讓大家等得太久,2011年,一場抗議風暴忽地捲向世界金融體系的核心,這次運動也將使得蓋伊福克斯面具與現實世界的反抗、不服從產生更緊密的聯繫,真正成為一種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符號。

2013 V for Vendetta 043

 

是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2011年9月,承繼「阿拉伯之春」與西班牙、希臘等地發生的運動浪潮之影響,一群美國民眾衝進了紐約華爾街旁的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就地紮營、宣示「佔領」。藉著這樣的行動,他們要代表「99%」的社會大眾,對華爾街裡頭「1%」的金融資本家、以及財富分配極度不均的社會現狀、以及造就這種現狀的「遊戲規則」發出怒吼。

 

「佔領華爾街」既然搞在了大蘋果紐約裡頭,而且還意圖要「佔領」全球金融業的心臟地帶,其能見度自然是要比其他的社運活動要高上不少。而幸運的是,「佔領華爾街」的思想號召,以及「99%」這個自我標示,後來都獲得了廣大的迴響;但反過來,他們所引起的批評也不在少數。而所有這些討論和參與,都讓「佔領華爾街」的聲勢越搞越大,媒體報導也就從A8的小方框一路跳到了頭版頭,於是這場原本僅聚起千人左右的街頭抗爭,儼然成了2011年度的全球要聞,並且讓後來的「佔領運動」成為一股席捲世界的社運潮流。

2013 V for Vendetta 053

 

最剛開始的時候,「佔領華爾街」其實是一個相當仰賴網路動員的運動。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匿名者」們也曾做出貢獻,協助整個運動的成形,有關「佔領華爾街」的各種訊息,也不斷在這群專業鄉民的推波助瀾之下,向各大網路社群平台擴散的更為廣遠。除此之外,「匿名者」的駭客手段與鄉民行動(例如對使用暴力的警察展開人肉搜索,果然是全球鄉民的必點大招),也屢屢成為這場運動的焦點。簡單來說,「匿名者」們以自己的行事風格融入了「佔領華爾街」,他們雖然不一定說得上是運動的中堅份子,但仍舊發揮了相當不錯的宣傳功能,而為人們所注意

2013 V for Vendetta 042

 

「佔領華爾街」既然有了「匿名者」的參與,那麼蓋伊福克斯面具會出現在裡頭,大概也是挺自然的事情。然而,這副面具在被帶入這場運動以後,卻不再僅僅屬於「匿名者」群體,而是進一步的被推廣為整個「佔領華爾街」的一種象徵標誌。許多新聞媒體都曾注意到:在祖科提公園,各種不同身分背景的運動參與者,都戴上了蓋伊福克斯面具。而他們的動機是五花八門的:有人覺得這副面具代表的是對權力的無所畏懼,也有人認為它象徵的是一種群眾的團結精神,也有些人只是圖個酷炫,另外還有些華爾街的上班族很單純的就是想要加入抗爭,而藉著面具的遮掩可以保護他不讓自家公司的老闆發現……總而言之,基於各自不同的理由,「佔領華爾街」的眾多參與者卻不約而同地扮上了這個電影角色。這樣奇特的現象,大概可以說是蓋伊福克斯面具的一種神奇魔力吧!

2013 V for Vendetta 045

 

實際上,就像「匿名者」接受了這個標誌乃至它背後的寓意那樣,蓋伊福克斯面具在「佔領華爾街」當中的流行,很可能也是因為「V怪客」的電影意涵,能夠和這場社會運動的許多面向相互契合。我們知道:「佔領華爾街」強調「99%」,就是要宣示他們代表的是社會大眾的聲音,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完全屬於普遍群眾的運動。正如「V怪客」電影末段人民湧向國會、推倒獨裁政權的場景那樣,「佔領華爾街」也意欲號召人們站出來改變現狀,不再讓「1%」的金錢與政治遊戲成為主宰這個世界的唯一規則。既然華爾街與它所代表的金權政治佔領了這個世界,人們所能做的就是反過來「佔領」它,向權力者昭示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因為「99%」的共同意志才是運動的主角,佔領華爾街」在運動的領導組織上也刻意地強調一種平等主義,制止卡里斯馬式的英雄領袖人物被塑造出來。在祖科提公園聚集起來的每份力量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是抗爭裡的無名英雄。這種重視參與者自發性的、意欲消滅階級的、無政府主義色彩濃厚的運動,也像極了「V怪客」所倡議的那樣一種革命。

2013 V for Vendetta 048

 

回頭想想,「V怪客」在許多方面其實是一部概念頗為簡單(並且因此挨了不少影評與原著讀者的罵)的電影。關於革命,這個故事想說的就是威權主義終將敗給人民的普遍覺醒,至於搞爆國會大廈、奏完一八一二序曲以後的世界要變成什麼樣,所有那些破壞以外的事情,其實不在「V怪客」的管轄範圍裡面。它的重點是:如果人們都能突破表像的蒙蔽,正視那背後的事情有多麼爛,那麼每個人都應該站出來改變它,起而革命吧!這種行動主義說起來很簡單,卻非常具有感召力量。就像電影主角佔領了電視臺以後所發表的那場演說: "If you see what I see, if you feel as I feel, and if you would seek as I seek, then I ask you to stand beside me..." (如果你看見了我所看見的,如果你感覺到我所感覺的,又如果,你所尋求的也如同我所尋求的,那麼,請你和我站在一起),實際上,「佔領華爾街」裡頭「99%」的群眾力量,也是在與這句話相仿的情境底下匯聚起來的。另一方面,「佔領華爾街」最常為人詬病的地方,說起來其實也和「V怪客」的單純與浪漫有點像:它似乎只是在倡議一種行動,卻無法讓人從中確認出清楚一致的訴求與完整的改革藍圖。但反過來,許多「佔領華爾街」的支持者則主張:佔領本身就是目標、就是意義,要改變所有那些爛透了的事情,廢話講得再多,沒有行動都只能是屁。讓我們首先實現改變,再來討論這一切吧!

2013 V for Vendetta 047

 

就這樣,蓋伊福克斯面具受到「佔領華爾街」的認同,可能並沒有太複雜的原因,關鍵只在於這兩者都特別強調要向權力者昭示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並且分享了同樣強烈的行動主義。歷史上可能有一狗票電影都在講人民起義,但就數「V怪客」講得最通俗又夠力。而,也正因為這部電影除了「反抗強權」這個核心主題以外,並沒有其他太多的政治意識形態,「V怪客」的故事因而擁有各種被詮釋、被想像的空間。如同研究蓋伊福克斯形象意義的學者Lewis Call所說的那樣: "You can seize hold of it for any political purpose you want... That's the real power of it" (你可以將之用於任何的政治意圖,那就是它真正的威力所在)既然任何一種抵抗強權的立場都可以從「V怪客」當中找到共鳴,蓋伊福克斯面具所代表的抗爭意義,對於立場本身就異常混亂的「佔領華爾街」來說,便成了人們少數能夠達成的共識之一。 Huffington Post上一位受訪的運動支持者就指出:蓋伊福克斯面具的作用在於能夠 "unifying the world under one symbol" (將一切統一在一個符號底下)。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對運動有各種意見主張,但只要戴上這副面具,所有這些人都將以「V怪客」的反抗精神為名,站上同一條陣線。至此,關於蓋伊福克斯面具在「佔領華爾街」當中的流行,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或許可以提供一種理解的方向吧!

2013 V for Vendetta 049

 

 

六、

而在2011年的華爾街之後,「佔領運動」(occupy movement)的風潮吹向了四面八方,包括之前我們提過的土耳其「佔領格茲公園」(occupy Gezi)等事件在內,這兩年多以來,各式各樣的佔領運動,也確實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不小的波瀾。雖然「佔領」這樣的群眾抗爭手段並不真正起源於華爾街,但現代世界美國就是老大,就算要搞抗議,也是美國人的抗議及其媒體報導的影響力來得比較霸道一些,「佔領華爾街」因此會是這股風潮的一個重要開端。而既然蓋伊福克斯面具與「佔領華爾街」的關係密切,那麼藉著新聞畫面的跨國傳播與佔領運動的廣泛流行,這副面具大抵也就這麼飄洋過海的,在全球各地的諸多社運場合當中流散開來了。

2013 V for Vendetta 050佔領華爾街之後,蓋伊福克斯面具大量集結的又一個戰場是ACTA(你可以參看自由時報的這則報導或中文維基的簡單介紹,圖為2012年初在巴黎街頭拿著大聲公的V怪客。

 

而在臺灣,儘管當年參與在全球串聯裡面的「佔領臺北」運動並不能取得太大的成功,但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上,蓋伊福克斯面具還是催生了像「激進」這樣的青年社運團體,持續號召臺灣的年輕世代關注社會議題,成為當代社運的新血輪。實際上,如果你確實曾在最近幾年臺灣的社運活動當中看過「V怪客」的身影,那景象可能就和「激進」有些關係。包括下圖那條頗負盛名的「官逼民反」毛巾在內,「激進」持續以蓋伊福克斯面具為素材,玩出了各式各樣的社運文創(這真是一個挺新穎的詞兒)產品。另一方面,在今年初的廣大興事件過後,臺灣「匿名者」群體的活動也有逐漸浮上檯面、轉趨活躍的跡象,這大概也會是「V怪客」面具在臺灣傳得越來越廣的一個助力吧。當然「激進」與臺灣「匿名者」對於蓋伊福克斯面具形象的本地傳播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可能很難說的準,但他們在臺灣各種與「V怪客」有關的新聞與活動當中,確實是頗具代表性的兩個團體。

2013 V for Vendetta 039圖片引用自「激進」「臺灣匿名者」Facebook粉絲專頁。

「激進」的新聞曝光度比較低一些,但你或許會聽過「拷秋勤」──這是一個能夠使用多種語言(國、台、客、英乃至原民──你可以聽聽「灰色海岸線」的後半段,達悟語rap超屌)、並以在地歷史文化與新聞時事作為創作素材的臺灣饒舌樂團,拿過據說是世界最大的獨立音樂獎JPF Music Award,「激進」則應是其團員的設計品牌。關於拷秋勤,我一直很喜歡上面這首歌的概念、客語Rap、MV,以及副歌裡頭李靜芳的歌仔戲唱腔。如何在我們的時代說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我覺得拷秋勤的許多作品,都做了很不錯的示範。

 

而如果我們往外頭再看得更遠一些,在全球範圍內,蓋伊福克斯面具的傳播與影響力,又該如何評估呢?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許多國家政府對這副面具的忌憚得到解答。中東的波斯灣,有個小小的島國叫作巴林,這個國家裡頭(主要為了爭取什葉派民眾權益的)反政府運動,從「阿拉伯之春」那會兒便一路狂燒,鬧個沒完。而「V怪客」在這個西化得比較早的國家,自然也是不會缺席於抗議運動的。搞到今年年初,巴林政府忽然宣布了一項禁令,禁止任何人在該國進口販賣「V怪客」的面具──意思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永久地拒絕了一個電影角色的入境。

 

實際上,這種看似治標、又挺像是治本的辦法,並不是巴林政府的創舉。住在他們隔壁幾條街的沙烏地阿拉伯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相對地理位置請辜狗波斯灣地圖,也分別在去年跟今年頒布了內容相仿的法令,據說前者甚至還想把民眾手上的蓋伊福克斯面具通通沒收。其實,這些中東國家會對一個由西方世界傳來的反政府運動標誌極度反感,甚至還要把它驅逐出境,倒也不一定是全無道理的事情。換個角度想想,蓋伊福克斯面具對他們而言,或許也象徵著一種意圖顛覆社會的惡意與恐怖。而無論這些石油大亨是不是真的把蓋伊福克斯想像成美帝派來的第五縱隊,這幾個波斯灣的例子,確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V怪客」的威力。

2013 V for Vendetta 052也就是說九孔如果到波斯灣地區旅遊的話可能會有點麻煩……

 

另一方面,蓋伊福克斯面具做為一種全球流通的商品,它的傳播其實也有些數據可以觀察。2011年紐約時報曾有一篇報導說到:發行「V怪客」電影版的華納電影公司,每年可以在世界各地賣出十萬個蓋伊福克斯面具,這個數字遠勝於其他所有超級英雄電影的同類產品──而且想也知道,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非正版面具的市場流通量,一定還比這個數字多上許多。即便是在美國本土,許多人就算有錢,也會刻意去買山寨版的蓋伊福克斯面具,而不願因為他購買面具參與社運的動機,讓華納這種大企業賺到任何一分錢。另外,蓋伊福克斯面具的這個形象,也已經因為它在當代社運裡頭的象徵意涵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戲仿(parody)作品,像「激進」那樣的二次創作到處都有人在搞,而這種流行圖騰的不斷翻玩,也會是讓蓋伊福克斯面具越來越深植於大眾文化裡頭的重要原因。無論如何,所有這些面具形象的生產結果,就算只有一半被帶進抗議活動裡面,也是夠嗆的了。衛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甚至還把這副面具的當代流行及其所代表的反抗精神,與20世紀的格瓦拉肖像相提並論(而實際上就連V怪客的原作者也是這麼想的。究竟一個誕生於歷史與虛構之間的電影角色,會不會變成我們這個世代的格瓦拉圖騰?未來的故事還沒發生,或許仍沒法斷言吧。

2013 V for Vendetta 037格瓦拉 x V怪客,有沒有搞頭?或許挺有搞頭的,我就很想要一件啊!

2013 V for Vendetta 056你知道蓋伊福克斯面具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嗎?今年五月,知名的網路討論平台Reddit上頭有人貼了上面這張圖,並指出這是蓋伊福克斯面具在巴西的生產工廠,後來路透社的記者還跑去拍了更多的新聞照片

 

除了「V怪客」故事的精神意義,以及「佔領華爾街」的影響力以外,蓋伊福克斯面具在抗爭場合裡頭的實際功能,或許也可以說是它能夠廣泛地被街頭運動所接受的另一個原因。我們知道:抗議這檔事,許多時候是不得不衝撞體制的。包括「佔領華爾街」在內的各種「非暴力抗爭」,其實都時常逾越法律的界限。然而,當成千上萬人一起佔領一座公園的時候,本質上,他們就是希望透過集體挑戰法律的行動,達到發聲的目的。對這些抗議者而言,蓄意違法(並且自願領罰)本身就是抗爭喧嘩、吵給默不作聲的社會聽見的手段。而在政府而言,他們其實無力將所有這些抗議者全數抓去問罪,通常的辦法,只能是鎖定一兩個核心領導人物,或者針對性地抓幾個倒楣鬼回去殺雞儆猴──在這種情況底下,蓋伊福克斯面具的作用便凸顯出來了。面具遮掩了個人的身分,在具有危險性的抗爭行動當中提供一種庇護感,同時也讓他們不易個別的被公權力針對。而當一群抗議者被統一在共同的形象底下,這也有助運動的參與者建立起認同與團結,讓他們確信自己自己歸屬於一個集體理念。

 

就這些功能來說,許多時候,蓋伊福克斯面具其實會讓人聯想到「黑塊」(Black Bloc,這東西的名字在臺灣有各種翻譯,但類似「黑衫軍」這種譯名則很容易讓人誤解其性質。連結當中「黑塊」的中文維基條目翻譯得相當完整,建議參閱)──一種非常激進的行動主義與街頭戰術。「黑塊」全身上下都作黑色裝扮,目的非常務實,就是為了在抗爭訴諸激烈手段的時候躲警察用的。當然,更多時候戴上蓋伊福克斯面具的抗爭,仍舊是溫和理性的,人們僅想藉此彰顯抗議的共同意志,而這副面具在臺灣,也仍與上面所說的這些事情無關。但是,若換作土耳其、埃及、巴西那樣近乎游擊戰的抗爭場合,面具所體現的,其實也會是V怪客」的故事本身比較激進的那一面。

2013 V for Vendetta 054

「黑塊」在現在的臺灣不太可能出現,不過在巴西與埃及這些反政府情緒更為激烈的國家裡面,這群人所象徵的暴亂力量時常能見於媒體報導。這部文字精簡的影片或有助於認識「黑塊」這個概念,注意影片的1:18秒處:那是「黑塊」版的蓋伊福克斯面具。


而在蓋伊福克斯面具從美國向海外擴散的這個過程當中,「V怪客」電影的全球行銷,無疑也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助力。前面說過,2006年上檔的「V怪客」這部片,在美國的票房成績只能說是普普通通,但你知道一部好萊塢電影就算賣不好,也還是幾千萬美鈔在算的。根據Box Office Mojo的數據,「V怪客」的海外市場占了這部電影將近一半的票房收益,約莫六千兩百萬美元。這個數字如果用一種很爛的算法,我們拿美帝當年平均一張六塊半左右的電影票價(沒辦法,我找不到「全球電影平均票價」之類的資料,不過美國的票價該算是高標吧。而如果你對其他國家的電影票價有點興趣的話,可以參考葉乃菁在2010年所寫的這篇文章來換算成觀影人次的話,地球上好歹有近千萬人在戲院裡頭看過這部電影,戲院以外則也不會少到哪去。於是當蓋伊福克斯面具忽然出現在街頭運動裡頭的時候,人們對於這個形象自然不會感到陌生,並且也很容易就能去找到這部片子,重新思考「V怪客」與新聞時事
的連結意義。說到底,蓋伊福克斯面具的廣泛傳播,和他本身從出於一部好萊塢電影的這個事實,其實是密不可分的。電影是當代世界的普遍娛樂,能透過電影觀眾高度自願的閱聽行為去傳述一個理念,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反過來,由於電影一直都擁有這樣潛移默化的效果,也會有很多人(尤其是老共)喜歡強調:好萊塢電影就是美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這句話當然不是全對,但某種程度上還是反映了一些事實。於是前述的中東國家會對V怪客」感到戒慎恐懼,或許也是挺自然的事情吧。

2013 V for Vendetta 055

 

一部電影的影響力,或許正在一點一滴的改變這個世界。從山達基到華爾街,再到臺灣乃至於波斯灣,蓋伊福克斯面具的神奇旅行還在繼續。故事的最後一集,我們要聽聽當年創造了「V怪客」形象的兩個英國漫畫家,對於這整個無心插柳柳橙汁的過程,究竟有些什麼感想;然後看看這副面具在世界其他地方,還掀起了什麼樣的事件與風波。電影裡的歷史角落,咱們下禮拜見!

 

 

(下集待續)

 

 

arrow
arrow

    Em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