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04

簡短地寫在土耳其的故事之後,以及關於「沉默抗議」的二三事

文/Emery(電影裡的歷史角落)

 

因為上次的故事實在是太長了,所以這篇文章的標題先打個預防針,真的啦,會寫短一點。

 

一、

要講的事情也不多,一樣一樣來好了。首先是貼在側欄的那首歌:

 

其實並不特別想再引申什麼,只是mv裡頭整理了很多抗議事件的新聞畫面,就當是文章的一個小小補充,然後歌很好聽,詞也很酷這樣。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這種音樂很片面、很情緒,而且還歌頌「riot」,進而覺得反感。但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夠先去理解「riot」怎麼來的,我們眼中的「order」是不是真的就是我們原本想像的、認可的那個「order」(或者只是被集體不予關注地默許了?),或許會得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吧。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03.jpg這首歌的創作者Bedük,好像頗有國際知名度,感覺就是個很性格的光頭啊!

 

運動有激情昂揚的一面,但也有溫柔和緩的時刻。許多人喜歡站立人與閱讀抗議的故事,是因為那裡頭傳述出來的沉靜、勇敢與堅定,相對於洶湧澎湃的熱情,同樣令人感動。儘管跳出這個故事,我們還是會有些質疑:這樣的辦法是不是一種過度消極的抵抗。但無論你是不是贊同這種「沉默的力量」,相仿的試驗或行動,其實已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悄悄進行。例如:2010年的埃及,由於政府法令限制集會自由的關係,一群民眾便已開始透過社群網站(這次是facebook)串連,集體進行類似的沉默站立與街頭閱讀。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08

 

印度,因為去年底發生的一樁輪暴案件以及政府的消極反應,全國各地都陸續出現了用黑布掩口的抗議群眾,表達他們安靜而沉痛的控訴。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0

 

在強暴犯罪率同樣嚴重的南非,一所大學的學生與教員,每年都會找一天集體在嘴巴上貼黑色膠布,藉此凸顯受暴者總因壓力而被迫噤聲、整個社會也漠視這樁罪惡的情況。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09

 

另外還有個非常特別的行動,發生在義大利的米蘭。為了抗議產業蕭條與高失業率,該國的建築工人也打算對政府發動「沉默抗議」。然而,這些人甚至不用自己站上街頭,相反的,他們把一萬頂黃色的工人帽給擺在了政府機關前面,排成了非常壯觀的「抗議」隊伍──藝術之都」,果然連幹譙政府的辦法都超級藝術。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1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2

 

這些「沉默抗議」的畫面,展示了運動的不同可能性。安靜的聲音,有時候可能要比力圖振聾發聵的獅子吼,還更能直指人心,這或許可說是「沉默抗議」所帶來的啟示吧。然而,我們應當注意:所有這些看起來循規蹈矩的手段,絕不應該被看作「運動應當如何」的標準答案。「沉默抗議」的初衷絕不是為了要「守規矩」,而是要用一種戲劇性的辦法去凸顯體制與現況的荒謬,或者透過「安靜」與「抗議」的本質反差來製造新聞,讓更多人能夠聽見他們的訴求(即一種「抗爭劇碼」,protest repertoire)。我們看土耳其的故事,在「沉默抗議」發生以前,整個抗爭運動,其實也是逐步用上了強硬手段在衝撞體制的,是越來越「不規矩」也「不禮貌」的。很多時候,在政府強橫與群眾漠視的情況底下,抗議者的激烈喧嘩,其實是別無選擇的事情。如果一個社會習慣要求抗議群眾保持「安靜」,卻並不首先去監督政府的所作所為如何引致強烈抗爭──那會是比表面上的吵鬧還要來得更加危險的事。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3許多時候,沉默背後的壓迫力量,才是「沉默抗議」真正要表達的事情。

 

 

二、

既然是個有關歷史故事的部落格,不來講古一下好像說不過去,說個小故事吧。歷史上一樁頗為知名的「沉默抗議」,發生在1917年的紐約。那個時候的美國,雖然距離「林肯」(Lincoln, 2013)「絕殺令」(Django Unchained, 2013等故事背景的19世紀中葉,已經過了半個世紀,但黑人的社會處境仍然糟糕,到處都還充斥著程度不等的種族歧視。這種歧視,如果只是平時耍耍嘴皮的話倒也還好,要是集體發作起來,可是要賠上許多人命的。1917年的美國中部,就曾發生過這樣一樁慘事。那個年代,美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經濟成長的飛快,工業生產跟著蓬勃發展。美國北部的許多工業城市,也就因此冒出了大量的勞力需求。城市裡頭缺工,自然會吸引鄉村地區的年輕人上門找工作。於是許多原本住在南部廣大農村裡頭的黑人,便陸陸續續地往北部的城市去找機會、討生活,形成了一波大規模的遷徙潮(即所謂非裔美國人的"Great Migration"

 

不管在什麼地方,大量的外來移民,必然都要跟移居地的主流人群發生一些衝突。何況那時候的美國,種族優劣的觀念相當流行,許多白人都曾受到影響(想想「大亨小傳」裡頭的湯姆對有色人種的看法吧)。而突然間,北方白人的生活周遭,突然冒出了一大票的南方黑人,並且還要來競爭原本屬於他們的工作機會,歧視加上憤怒,這種情況勢必是要出亂子的。1917年的5月,伊利諾州一個小城裡的白人,就開始集體地跑到街上,找黑人的麻煩,打砸搶的事情就像歷史上許多排擠其他膚色人種的事件一樣,自是不在話下。而當政府力量試圖控制雙方衝突的時候,突然有兩個白人警官,不幸遭到了黑人的誤殺。這下子,本來還不敢大肆蠻幹的白人,終於找到了一個藉口,可以恣意宣洩他們對黑人的不滿了。接下來,暴動的規模急遽升高,大批白人直接衝進了黑人的聚居區放火燒屋、開槍殺人,造成大量傷亡。過程當中,許多黑人都遭到了慘無人道的私刑凌虐,猶如奴隸時代的夢靨重現。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71917年的當地報紙對這起事件的報導,頭版照片說的是黑人在當地軍隊的保護下離開該地避難的情況。

 

所幸這個時代的美國社會,對於這種大屠殺的行徑,還是有反省能力的。這起事件過後,美國的社會輿論倒向了同情黑人的一方,許多大城市的主要報紙也開始檢討黑人的權利與處境問題。而對剛剛成立幾年的黑人民權組織NAACP來說,這個新聞事件雖然令人憤怒、難過,但也確實是為一個為全體黑人抗爭、發聲的機會。在NAACP的策畫之下,當年的7月底,他們在紐約街頭召集了上萬名的黑人群眾,舉行了一場遊行。然而,與一般抗議活動大相逕庭的是:這場遊行裡頭沒有大聲公也沒有大喇叭(不過當年也還沒有這種東西啦),沒有熱烈的呼喊口號,也沒有悲憤的情緒渲染。相反的,這是一場莊嚴肅穆的「沉默遊行」──遊行當中,男女老少的黑人穿上了素淨的服裝,排成了整齊的隊列,靜靜地在街頭緩步前行。他們的訴求則表達在一張又一張的文字標語當中,諸如「Thou shalt not kill」(即摩西十誡裡頭的「不可殺人」)、「Give us a Chance to Live」、「Mother, Do Lynchers(處私刑者) Go to Heaven?」等等。據說整場遊行裡面,唯一能夠聽見的聲響,就是穿插在隊伍當中,指揮人群前進的細瑣鼓聲──你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麼樣沉重的一個場景。這場遊行昭示了所謂「沉默的力量」,也自此被銘記為歷史的一頁。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4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151917年的「沉默遊行」在同一個街口留下的兩幅照片,可以明顯看到參與者的服儀依性別與年齡而規定不同。我覺得更令人好奇的是:在道路兩旁觀看這場沉默遊行的白人群眾,腦海裡都在想些什麼呢?

 

 

三、

再回來講點關於土耳其故事的事。老實說,這個故事是怎麼開始被注意的,我也搞不大明白。九月初寫好貼了一個多禮拜,迴響大概就像一般的部落格文章一樣,只在原先的讀者群當中分享,結果某個颱風天的下午點閱數字風箏一樣地迅速攀升,只能說社群網站的傳播效應真是難以捉摸= =”。無論如何,就像以前的所有文章一樣,還是謝謝路過這裡的朋友,願意拉把椅子坐下來,聽我說故事(雖然這長度可能會讓你坐得屁股有點痛)。一定程度上,我相信文章寫好以後作者就死翹翹的理論。每個讀者都可能從一個故事裡看見不同的東西,聯結不同的事情,產生不同的想法。而既然這是一個有關抗爭的故事,在這個運動不斷的年代裡面,這個故事很自然地也會被運動所注意。讀者要如何閱讀與援引這個故事,我都不置喙。意義存在於每個人的腦袋裡,我們擁有自己的決定權。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099.jpg

 

如果最近你也跟我一樣注意到了網路消息,10月10日當天,有件事情也將與這個故事有些關聯。簡單來說,前陣子主辦了8月3日遊行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準備要在中正廣場/自由紀念堂(我都這樣叫,因為我覺得一地兩名、認同各異的這件事情還可以搞得再荒謬一點)展開面向政府的集體閱讀行動,他們並且打算讓參與群眾在活動當中寫下一封情書,寄予十年後的這座島嶼。而無論你原先是不是認同這個運動,我覺得對我們而言都很有意思的提問,是該運動所拋出來的三個議題。這三個有關修法的提案,老實說,短期內大概都很難有實質的影響力,有些東西甚至兩個大黨鳥都不會想鳥。然而,撇開無聊的政治操作不說,它們其實可以被簡單地看作是「後高中公民課的三個進階申論題」,我們都可以試著去回答:該/不該有這些改變,以及為什麼,就當作是從公民課畢業以後的又一場考試吧!這場考試的時間不設限,全程open book,還可以隨時辜狗,或者去請教你覺得可以信賴的學校老師、政治領域的通識教授、找你法律系的學伴討論討論。這三個題目都不會算進學校成績,但一定比我們做過的一些考卷或報告還要來得更有意義──只要我們認真作答。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02.jpg最近引起不少朋友注意的新書《公民不冷血》,這裡打個廣告推薦給讀者。無論是不冷血或者不服從,都讓我們首先從更多議題的關注與思考開始吧!

 

申論題有趣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的答案都不會長得一模一樣。有些思路或許相仿,但最終,答案只會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你問我的話,我其實認為:答題的過程與之後的討論,比起我們的回答本身是什麼,都還要來得首先重要。只有讓足夠多的人能去思辨而不是顏色先決,能去對話而不是跳針吵架,才可能成就一個公民社會,我是這麼想的,而我想我們都可以是那一個人。

 

同樣身為考生,我也花了一些時間在寫這張考卷(但基於前述籲請讀者自主思辨的理由,恕我不能和你分享或討論最後的答案了)。儘管參考資料感覺不算太少,但這種時候,你就會很希望看到對立意見的整理(或名曰「懶人包」,雖然我覺得願意針對一個議題去找「懶人包」的朋友都已經相對勤勞了),就是那種「第一次讀xx就上手」之類的東西。正反論點的攻防越詳盡越好,任何一種方案的機會與危險分析得越清楚越好。既然是申論題,圍繞著問題本身的陳述與辯論越清晰完整,說服力道也就越強。讓意見與意見之間產生良性競爭,然後交由人們的理性來作決定,我想那是我們都會期待看見的事情吧。

講到公民不服從與意見的辯論,許多朋友可能會聯想到2007年由丹佐華盛頓自導自演的「激辯風雲」(The Great Debaters)。這部電影臺灣好像沒有上院線,DVD可能也有些難找,但相當精彩,IMDB與爛番茄的評分都頗高。在最後一場辯論賽當中,正反雙方以「公民的不服從是維護正義的道德武器」為題展開交鋒,結辯的最後一句話:「...I have a right, even a duty to resist. With violence or civil disobedience. You should pray I choose the latter」,力道十足,推薦給讀者

 

四、

任何故事一定都與我們的經驗及情感相互連結,否則閱讀很難發生意義。而就像許多板友提到的那樣,讀完土耳其的故事,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回頭望向自己所生活的這座小島,我想那也是這個故事能夠引起迴響的一個原因。對我而言,這個故事最重要的提問,仍然在於民主本身──你知道我們常常在講「守護民主價值」,這話聽起來像是陳腔濫調,但土耳其的事情,以及那些宛若電影鏡頭的情節與畫面,追根究柢,其實也就是圍繞著這句話而發生的。然而到頭來:民主本身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它到底為什麼重要?如果我們可以用單純的邏輯證稱民主只是一種可放棄的政治手段,那麼民主還有什麼值得被守護的價值呢?所有這些問題,聽起來好像也都屬於「後高中公民課」的範疇,但其實從國中開始,我們的課本就已經在教「民主價值」了。然而,在選擇題與一字不差的標準答案以外,民主究竟為什麼有其價值,我想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值得去閱讀、思考。

Theyre Standing on the Street 105

 

如同故事的尾巴所說到的那樣,不只是土耳其,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都仍在反覆上演雞蛋與高牆的故事,並且也都值得我們去看見、思索、回身瞻望。而如果你也覺得像這樣子的寫作是個好主意,那麼或許我們還可以再望向這個世界的其他角落,去找到故事,與更多的朋友分享。土耳其的故事對這個部落格而言是個很偶然的點子,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會先回到電影上頭,有興趣的朋友,請期待這裡的其他故事囉。附帶一提,「九月特輯」的第二篇故事,一晃眼已經跳票到十月了= =",大概還得再寫個幾天,請讀者原諒,再等一會兒吧!

 

 

arrow
arrow

    Em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